市井生活处 写烟火桃花源丨人民路上原住民·常德篇

编者按:“人民路”,串起了许多国人的共同记忆和家国情深。站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岁月当口,红网用镜头翻阅湖南14市州的人民路,推出专题影像深度报道《人民路上原住民》,讲述人民路上“小家”“小我”故事,折射共和国“发展为人民”的大情怀、大时代。

【地理档案】位于常德市武陵区的人民路东起常德大道,西至金丹路,长约10公里,傍沅江平行而建,横跨整个市城区,是市城区修建最早、最长的东西主干道之一,自古以来就是常德城的经济文化中心。这里标志性建筑多、商业氛围浓,有获得“大世界基尼斯之最”的常德诗墙,有湖南首条商业步行街,有烟火气十足的水星楼,还有湘西北医疗区域中心的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等。

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嫣 李长宏 李赛凤 秦楼 常德报道

镜头里身穿红色T恤、笑容灿烂的大姐叫尹秋仪,她是常德市武陵区环卫处退休工人,也是常德人民路上东湖巷社区的老居民,在这里居住已有近40年了。1986年,尹秋仪的丈夫林长均从东湖三巷即将转行的修车师傅手中,用珍贵的50元买下了一套修车工具,此后,夫妻俩便在人民路上开起了一家修车店。

伴随着自行车吱悠吱悠的转动声,时光流转,一晃30多年过去了,曾经的修车小店,如今变成了干净整洁的橙色小屋。修车的行当还在继续,只是尹秋仪和丈夫林长均有了一个新身份:尹大姐“爱心驿站”打理人。

尹大姐“爱心驿站”坐落于常德人民东路上,这条老街,对常德人而言,是一个有着文化厚度与故乡温度的名字。这里是常德市的老城心,解放前叫铺街,从西往东为一铺街、二铺街……到甘露寺为止,并有沙河街、贺八巷、水巷口等小街小巷相通。常德市的回民绝大部分都集中在沙河街、贺八巷一带,两百多年前就在沙河街口修建了清真寺。

这条老街也是上世纪50年代,常德城区仅有的一条东西向的主街。那时,街面是用长条麻石铺成的。1958年,当地政府对街面进行了拓宽建设,爱心驿站所在的人民东路才由7至8米宽拓宽成40米宽的柏油路。此后,直至上世纪80年代,道路两旁都未发生太大变化,只有一棵棵法国梧桐静静伫立着,记录着这座城市的今与昔。

早上6点20分,尹秋仪在厨房里,开启了新一天的忙碌。她笑着说,自己退休后,有点闲不下来。现在,除了负责爱心驿站打理工作外,还接下了所住小区的保洁工作。每天上午6点半至11点,下午是3点至5点都会在小区内进行打扫清洁,工作间隙,便会去爱心驿站帮丈夫忙。

尹秋仪安顿好98岁的母亲后,就和丈夫一起下楼,各自忙碌起来。此时的人民路,随着道路上车辆越来越多,整个城市逐渐苏醒过来,湛蓝的天空像刚刚被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般,美得令人沉醉。

戴上手套、穿上工作服、拿起扫帚……清晨,尹秋仪把一个个垃圾扫至一起,扫帚接触地面,发出嘶嘶声,尹秋仪感慨万千。“我在常德市环卫部门工作了16年,扫了人民路14年,工作在这里,也生活在这里,对这条路还是有感情的。”

时间溯回至1983年,那年,尹秋仪17岁,那是她第一次和同事们一起去逛下南门。“我们当时是坐1路车,坐到下南门站。下车后,我们就看到中心百货大楼前,有挑着竹篮卖黄皮梨子的果农,也有摆摊卖牙膏、牙刷、瓷杯等日用品的商贩。然后,那天我就和同事们一起逛了2个小时,还在常德大饭店吃了碗5角钱的光头粉。那碗粉虽然没有浇头,但还是觉得很香,那个味道,回去后让我和同事们回味了许久。”

尹秋仪说,上世纪80年代常德流传着一种说法,逛街就要去人民路,在上南门逛武陵百货大楼,在下南门逛中心百货大楼,在武陵大桥(沅水一桥)下逛东门百货大楼,几个商圈都汇集在了这条路上。可以说,人民路是整个城区最繁华的地方。

“而那时我们的工作,也和这条路有关。”从1987年至1991年,尹秋仪在常德市丹阳路环卫车队工作,每天早上他们会在青阳阁菜场前集合,然后一个叉车司机、一个拖拉机司机会和我一起,他们在前面开车,自己就骑自行车跟在后面。“叉车把口径大的铁的垃圾桶叉开,我就扫垃圾桶位置遗留的垃圾,倒在垃圾桶里。我们从人民路上的下南门,扫到红旗路、建设路,最后再回到人民路上的三岔路那里。”

在尹秋仪的记忆里,每次凌晨4点扫到人民路上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时,医院门口就有卖糖油粑粑、汤圆的商贩陆续出摊了,那街头氤氲的烟火气,最抚凡人心。

1989年10月,全国爱卫会为贯彻《国务院关于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决定》,改善城市卫生面貌,提高人民健康水平,在全国开展了卫生城市检查评比活动,拉开了创卫序幕。

时隔一年后,1990年常德开始创建国家卫生城市,通过十年磨一剑的努力,2002年,常德市成为中南六省第一个获得国家卫生城市殊荣的地级市。20多年来,国家卫生城市成为了常德一张闪亮的“国字号”名片。尹秋仪说,作为一名环卫工人,这些年自己和同事们为城市的整洁美丽努力着,也为所生活的城市取得这样的荣誉感到自豪。

上午11点,忙完了小区内的保洁工作,尹秋仪和往常一样,来到了爱心驿站,丈夫林长均正在爱心驿站门口给市民修车,风风火火地忙碌着。

安装、拧紧、调试……修车这个行当,夫妻俩已经干了30多年。“林大哥。”尹秋仪从19岁认识林长均起,就喊丈夫“林大哥”,这个称呼,一喊就是几十年。

上午11点半,尹秋仪和丈夫整理了一下“工会爱心驿站”志愿服务日常登记本,修车、充电、补胎……登记本上记录着一项项传递社会温度的志愿服务类别与日期。

临近中午12点,常德市武陵区环卫局南所三班的同事杨维进等来到爱心驿站休息,尹秋仪赶忙给杨维进和同事们递上了矿泉水。杨维进感慨地说,自己是上凌晨3点到中午12点班的。“以前打扫完后都没固定点可以休息,现在有了尹大姐爱心驿站,我们可以在这里喝水、充电、热饭,真的很方便。”

下午1点,吃完午饭后,尹秋仪和丈夫在家里翻起了曾经的照片,俩人拿起一张家里老房子的照片,露出了灿烂的笑容。

“你看,我们以前的老房子是平房,只有70多平方米,2017年我们搬进了141平方米的楼房,真的是今非昔比了。”尹秋仪坦言,自己家是回迁户,以前住的房子是木门,房内地下都是泥巴地,凹凸不平的,墙上铺的是塑料彩条布。“我们怎么也没想到,现在能住上宽敞明亮的楼房,在家里阳台上就能看到沅江。”

而曾经,东湖巷社区与繁华的水星楼商业城隔青年路相望,被人们称为城市遗忘的“孤岛”。2010年,常德市人大代表提出《关于迅速启动市城区东湖巷社区青年路口地段旧城改造的建议》。不久后,当地旧城改造启动。2012年,尹秋仪所住的东湖三巷房屋被拆除,原址上建起了20多层的商品房,5年后,尹秋仪和丈夫搬进了高层楼房。

如今东湖三巷的位置高楼林立,早已不是曾经的模样。在时代的发展变迁中,人民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尹秋仪一家的生活也实现了质的飞跃。

下午5点下班后,尹秋仪和丈夫、母亲一起散步来到了人民路不远处的诗墙公园里,江边杨柳依依,小曲宁静悠扬,市民们伴随着优美抒情的旋律,跳起了欢快的舞蹈。

尹秋仪一家三口走在诗墙边,感慨地说,“以前我们喝水,都是来沅江边挑的。”排云阁这边都是拖沙的地方。如今,没想到几十年过去了,这里成为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公园,近3千米沿江风光带摇身变成了荟萃中国当代名家诗词、书法、美术精品镌刻于一体的艺术墙,并获得了“大世界基尼斯之最”。

1950年6月15日,新中国自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挖下第一锨土。公路、水路、港口建设也在各地全面铺开,开始了从“无路”到“有路”的跨越。

而时隔多年后,在1986年10月1日,横跨人民路,常德城区第一座跨江大桥——武陵大桥(沅水一桥)建成通车,这成为了常德加快走向繁荣文明的初始。

沅江边,尹秋仪看着不远处的武陵大桥(沅水一桥),回忆涌上心头。“1986年,武陵大桥(沅水一桥)通车时,我们全巷人几乎都去现场了,当时桥上桥下有很多人,那时站在桥上,内心有种说不出的自豪感。”以前,去桥南那边,要去上南门、下南门那边坐船,单程5角钱,需要半个小时;而武陵大桥(沅水一桥)通车后,5分钟就能乘车到桥南了。

作为人民路上的原住民,尹秋仪和家人们一起见证了常德人民路的巨大变迁,也是常德城市更新的深刻感知者。看着自己生活的城市变得越来越好,尹秋仪心里暖融融的。

如今,尹秋仪和丈夫经营的修车店变成了爱心驿站,免费为环卫工人、外卖小哥等户外劳动者及周边群众义务提供服务;修的车也由单一的自行车变成了自行车、电动车、摩托车等不同类型的车辆。尹秋仪笑着说,从事修车行业30多年,现在她和丈夫已经有在给一家三代的顾客修车了,这是一种幸运,也感到十分值得。未来,只要自己和丈夫还能干得动,就会继续干下去。

时光悠长,岁月静好。常德城内的一隅,人民路上的橙色小屋,传递着跨越时空的温暖。正如尹秋仪所说,一家人对人民路有着很深的情感,这条路承载着他们一家人的成长与变迁记忆。

“大河街、小河街、麻阳街,常德城里街连街……”近年来,随着诗墙公园、武陵阁步行城、穿紫河风光带、柳叶湖环湖风光带等景点的建设,来常德旅游观光的游客也变得越来越多了。如今,这座地处沅澧流域、洞庭之滨的城市,被人们亲切地称为“桃花源里的城市”。

马路上,红灯停,绿灯行,礼让行人的车辆井然有序;餐馆里,顾客自觉打包,拒绝浪费,“光盘”行动成为新风尚;政府积极倾听群众声音,着力解决城市停车难、就厕难、充电难等民生实事……文明成为了这座城市最生动的注脚。尹秋仪说,现在她和丈夫生活在这座城市感觉很幸福,也会经常在爱心驿站前,给外地骑行来常德的游客修车。

下午6点,夕阳透过窗户洒进爱心驿站内,放修车零件的10平方米的小屋里,摆着起子、钳子……调整自行车车轮钢圈的正盘架放在小屋中间,陪着尹秋仪一家走过了30多年的光阴,而他们奔波忙碌的身影,就像岁月里的一朵朵浪花,折射出了一个奔涌向前的时代。

出品人:贺永祥

总策划:肖世锋

执行策划:周逸峰 杨抒怀 秦楼 周世琦 郑江晖

设计:谭文平

素材支持:张军 黄刚 文建美

外联:吴思静

鸣谢:湖南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 常德市档案馆

Tags: